正是由于各种杂粮具有不同的性、味与归经,所以能产生不同的养生效应,收到不同的食养食疗的效果;也正因为杂粮的性、味、归经及功效各异,故在选用杂粮养生的时候,还要做到因人、因病、因时、因地来食用杂粮。
了解食物的四气,就能很好地指导如何应用杂粮来治疗自己的慢性病。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中指出:“疗寒以热药,疗热以寒药。”中国最早的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也这样说: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。”中医认为,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,属于寒性凉性的药物;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,就是热性温性的药物。同样的道理,凡属热性或温性的杂粮,对寒证或阳气不足的人十分有益,属于“疗寒以热药”;凡属寒性或凉性的杂粮,对热证和阳气过旺之人十分有利,属于“疗热以寒药”。或者说,寒证病者和阳气不足之人,不可多吃常吃性属寒凉的杂粮,而热证和阳气过旺者,切勿多食常吃温热性质的杂粮。
以呼吸系统的慢性病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炎为例,慢性支气管炎大多数是因受凉感冒后,久久不愈,寒痰伏肺,每每遇寒即发,常属寒性咳喘病,其饮食上就应经常吃些温热性质的食物,如生姜、干姜、桂皮、金橘、佛手柑、羊肉、狗肉等,可以收到食疗食养的效果,切勿多吃柿子、香蕉、荸荠、薄荷、蚌肉、螺蛳之类性属大凉之物。而支气管扩张则相反,多属阴虚火旺,或痰热蕴肺之人,常吃些荸荠、海蜇、萝卜、冬瓜之类性凉清肺食物,最为有益,不可多吃桂圆肉、荔枝及葱、姜、辣椒之类温热性质食物,以免助热上火,加重病情。
不懂得杂粮之气,就很难明白和掌握杂粮养生的道理。清代医学家黄宫绣说得好:“食物虽为养人之具,然亦于人脏腑有宜、不宜。
食物入口,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,合则于人脏腑有宜,而可却病卫生;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,而即增病促死。”凡凉性杂粮,如绿豆、薏苡仁、小麦、粟米、荞麦等,多具有清热、生津、解暑、止渴的作用,对热性病证或阳气旺盛,内火偏重者最为有益;反之,对虚寒体质,阳气不足之人则弊多利少,甚至有害无益。同样的道理,杂粮中的高粱、甘薯、南瓜、大枣、栗子等,多有温中、散寒、补阳、暖胃等功效,阳虚怕冷,虚寒病证之人,食之为宜,热性病及阴虚火旺者切勿食用。
此外,杂粮的这种自然特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,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指出:“用凉远凉,用寒远寒,用温远温,用热远热,食宜同法,此其道也。”这就是说,寒冷季节要少吃凉性杂粮食物。炎热高温季节要少吃温性杂粮食物。杂粮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,这又是中医里“天人相应观”了。